【當代評論第10期——專題:報殤15週年】
摘錄:
被馴化的媒體產業進一步弱化新聞工作者的能動性。馬來西亞所有的免付費電視臺、大部份的國英文報紙及大部份的電臺,都掌握在國陣各政黨的黨營投資公司手中,媒體產業超過一半被執政黨直接控制。華文報的所有權雖未落入政黨手中,卻被世華媒體集團壟斷,而世華媒體的老板張曉卿與國陣政府關系密切,其曾於前首相馬哈迪在位期間,被委任為國會上議員。
媒體壟斷使新聞機構管理層不註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依據自由市場的概念,競爭能推動進步和發展,多樣選擇亦讓消費者擁有較好的內容品質。由於欠缺競爭,新聞媒體管理者對提升內容品質興致缺缺,工作首要主旨為避免「上頭」不滿,於是最安全的內容就是無關緊要的內容,避禍趨安的能力比講求嚴謹客觀、調查揭秘的新聞專業更重要。
不註重新聞專業,語文能力不錯即可當記者,媒體勞動條件自然低落。以巫統投資公司旗下的《ntv7》和《八度空間》新聞組為例,記者皆為約聘,目前是一年一聘,過去甚至有三個月一聘的離譜情況。記者工作沒有保障,工作尊嚴亦不受重視,過去也曾發生幾次人事大地震,管理層以優渥的遣散費利誘月薪較高的資深記者和主管自動離職。新聞工作是知識勞動的工作,員工資歷理應是重要的資產,但兩臺優退資深員工的行徑,是為該公司不註重新聞專業一例。
華文報的問題則更為複雜。長期以來,華文報記者的薪資比起其他語文報的薪資低,工作量卻來得高。資深新聞工作者朱自存在其1994年出版的著作裡,已經提及華文報新聞工作者的待遇不如英文或馬來文報,此現象一直到今天並沒有多太改變。朱自存也指出,華文報經營者一般不註意新聞專業,報社盡量以較低待遇去聘用新聞工作人員,使新聞工作不是一項吸引人才的工作。另外,他也提及,報社不重視在職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培訓。
朱自存的批評放到2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適用。今天的華文報,待遇與新聞工作應有的專業不成正比,在職培訓也僅停留在語文能力訓練、專業知識(比如瞭解法律常識)。
其實,華文媒體「不思長進」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華文報一直把自己定位為「民族事業」,仿彿只要在這「困難的環境」中堅守華文出版就足矣,而未思考新聞媒體理應在公民社會擔當的責任。在「民族事業」大傘的庇護下,待遇比人低的新聞工作者被期待「犧牲奉獻」,盡管華文報事實上在商業操作下賺取不少利潤。
…………
(曾麗萍,馬來西亞韓新傳播學院講師)
欲閱讀全文,請購買本期《當代評論》。有意訂購者,請聯繫林連玉基金行政部 03-21422496/97或電郵至info@llgcultural.com,也歡迎上門訂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