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評論第10期——專題:報殤15週年】
ntv7 與八度空間前華語新聞及時事節目執行制作人陳文貴,自中六畢業就進入《通報》當記者,後來過檔《南洋商報》、轉戰電視媒體多年,開創系列時事節目,如《追蹤檔案》、《非談不可》、《縱橫大馬》、《7 視見》和《環球透視》等,直至2014年離開電視臺,見證了電視新聞不同的本土化發展階段。本篇專訪他,從電視媒體的經驗,回首報殤後15年的破與立。
陳文貴(佳禮網總編輯),訪問/整理:張溦紟(自由工作者)
(以下為專訪內容摘錄)
陳文貴認為,「媒體空間收窄,很多時候跟媒體決策者的性格和行為有直接關係。常會有些老媒體人跟你說,你不明白的,等你做了你就知道,或者說你不知道我們這里的情況。但是,如果你把某個人放在《當今》,他也未必敢這樣做。如果,你把《當今》的人放在主流媒體,他們敢做啊。」
「每個媒體處理不同課題時,需要面對朝野的干預,但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問題在於媒體人的風骨。你到底可以撐多久,你要不要撐下去、換個姿勢來撐,都是個別決策者的決定,而不是環境。」他認為,電視臺的媒體工作者是否有能力意識到組織內外的限制,以及本身可開展的能動性為何,都是拓展和鞏固編輯自主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0年4月爆發《非談不可》風波,當時的制作人黃義忠召開記者會,揭發ntv7管理層因首相署和首相夫人的投訴壓力而自我審查節目內容。最終,黃義忠為了表示不認同電視臺做法而選擇毅然辭職。當時,陳文貴也是ntv7和8TV兩臺的執行制作人。
每逢節目遭遇腰斬風險時,外界總是期待新聞節目制作團隊在內部共同沖底線。有人會認為,一味閃避,對時局沖擊不大,即使保留平臺,接下來只能更內縮,做出來的節目也會不湯不水。至於這類評論對當時的制作團隊是否公平,或是自己是否也曾想過要豁出去時,陳文貴表示,身為當初爭取《非談不可》節目開播的催生者之一,也希望《非談》這個團隊可以長遠地走下去。
面對各種評價,他不願回應太多,僅表示熟悉其處事風格的人,應會理解他是一位願意以制作團隊的立場向電視高層爭取的主管。「我們跟《當今》、《獨立》或報章不一樣。我們需要面對和溝通的,是跟我們不同語系、思維文化的人。」對他而言,媒體自由的可能,需要仰賴團隊精神和堅持立場,包括共同承擔向高層爭取的後果和責任,但往往事與願違。
…………
欲閱讀全文,請購買本期《當代評論》。有意訂購者,請聯繫林連玉基金行政部 03-21422496/97或電郵至info@llgcultural.com,也歡迎上門訂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