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New Straits Times/Sairien Nafis)
馬來西亞和中國都期待建立一種新型的馬中關係。中國之前同國陣政府的過密交往成爲當下重構與希盟政府關係中的絆脚石,中國急需翻過「國陣」這一尷尬篇章;同樣,希盟在509前對中國火藥味十足的競選語言也顯然不適用當下的語境,因此雙方都迫切建立一種以持續暢通的經貿關係爲基礎、以民心相通爲依托、互惠互利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鞏固經貿投資關係或將成爲馬中關係序曲的主旋律,尤其在中美貿易戰全面開打的背景下,中國期待成爲貿易全球化的新代言人,維持同任何一個國家的友好經貿關係則顯得十分重要。
【文/張淼】
509開票的不眠之夜見證了馬來西亞自獨立以來首次政黨輪替;510的破曉,馬來西亞進入了一個政治發展的新天地。
新天地的光譜也同樣投射到馬中關係的外交領域,隨即拉開了馬中關係2.0的序幕。首相馬哈迪確認將在今年8月開啓希盟上臺後的首次中國之行。在經歷了選前抨擊、選後審查中資的「風波」後,這場「習馬會」看點多多,格外引人注目,也將對未來馬中關係發展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馬哈迪訪華之前,我們有必要將馬中兩國的最大關切進行一番梳理。外交本是妥協的藝術,知己知彼才能成就最好的談判。
中國期待其國際影響力得到承認。當今的中國外交旨在擴大本國的國際影響力,而「一帶一路」倡議是這種外交政策的重要載體和實現方式。然而,「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中國的一些海外項目在沿綫國家面臨了不少風險和挑戰(例如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等),這使得中國的海外投資安全和「一帶一路」項目的順利施行成爲當前中國政府的重要關切之一。東海岸鐵路等項目的重新談判在這種背景下就顯得尤其重要,對被詬病已久的中國國企而言,這出於項目是否盈利的商業考量;而對中國高層政策制定者而言,則暗含其外交實踐是否得到國際承認的政治考量。
南海問題態度影響外交談判
中國的另一大關切是僵持已久的南海問題。作爲南海爭議領土的聲索國,納吉政府領導下的馬來西亞在南海仲裁案前後保持最大的克制。與臺灣問題一樣,南海問題是當下中國政府的最大關切之一,在習近平强勢外交的路綫下,就南海問題作出讓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馬來西亞重申在南海問題上的溫和態度、至少現階段不激化矛盾的方式,或許會是中國政府樂見其成的;而對馬來西亞,保留重啓南海談判的主動權也爲今後與中國的外交談判增加了籌碼。
(來源:Twitter)
希盟政府現階段最大的關切莫過於兌現其「百日新政」的競選承諾。因此,希盟對中國參與的大型基建項目執行的「减肥瘦身計劃」在所難免,實屬意料之中。就中資項目的成本、報價、供應商等項目啓動的審查和重新談判,出發點是爲了减輕國債負擔,同時也爲新一輪的政商利益再分配提供合法性,鞏固新生政權,也爲希盟一直提倡的改革議程鍛造一個相對穩固的基本盤。
相對於之前親中的納吉政府,希盟政府或將回歸「對沖」或者「均衡」的外交策略。這可能預示著馬來西亞在外交中將减少對中國的依賴,恢復以往獨立自主的「中間力量」(Middle Power)。如若遁尋馬哈迪以往外交政策的軌迹,可以瞥見其外交風格中的「民族主義」情結——不攀附、不站邊,在大國博弈之間與各大國保持同等友好關係的同時,並從中尋求本國利益最大化。
縱然有著上述各自不同的關切,兩國也在廣泛的課題上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期待,這暗示了交易的空間和談判的可能性。
鞏固經貿關係成序曲主旋律
雙方都期待建立一種新型的馬中關係。中國之前同國陣政府的過密交往成爲當下重構與希盟政府關係中的絆脚石,中國急需翻過「國陣」這一尷尬篇章;同樣,希盟在509前對中國火藥味十足的競選語言也顯然不適用當下的語境,因此雙方都迫切建立一種以持續暢通的經貿關係爲基礎、以民心相通爲依托、互惠互利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鞏固經貿投資關係或將成爲馬中關係序曲的主旋律,尤其在中美貿易戰全面開打的背景下,中國期待成爲貿易全球化的新代言人,維持同任何一個國家的友好經貿關係則顯得十分重要。
(來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Xinhua)
兩國也都會期待一種暢通的經貿關係與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同中國暢通的貿易投資關係或許是馬來西亞邁向「2020宏願」的推進器,在大馬邁向先進國的最後一哩路,中國投資帶來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能够協助馬來西亞實現産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水平提高是民生問題的根本,是任何一個政府的執政根基和最大關切,希盟和中共應該都不會是例外。
某種程度上講,習近平和馬哈迪在領導風格上有很多共同點:兩位都可成爲「政治家」的强勢領導人,都懷有提升自己國家國際地位的期待和實現國族復興的夢想,在「威權治理」和「亞洲精神」等價值觀上的共鳴也讓兩位領導人在8月的會談多了幾分不言而喻的默契,爲新型馬中關係平添了幾分相得益彰的光彩。
同整個馬來西亞一樣,馬中關係2.0的開啓雖然面臨著不同的現實和挑戰,但因爲充滿了希望,格外讓人期待。
![]() 張淼 |
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本文內容係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評論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當代評論臉書專頁,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